今年以来,沙坡头区大力推进营商环境改进提升行动,聚焦产业延链补链,在育主体、优生态、强保障上下功夫,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,因业施策提振市场信心,以更优营商环境拓展现代化产业发展新空间。
一、营造良好政策环境,优化特色产业发展格局。聚力打造“6+19+N”产业体系(即6大产业门类,19条特色产业链,N家重点引育企业),强化政府引导、企业带动,涵养产业生态,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“筋强骨壮”。一是加大农业政策扶持。统筹2.34亿元财政资金支持设施蔬菜、苹果、枸杞、畜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稳规模、优品质、延链条、促销售,以种养、生产、加工、销售全链条提质增效,推动现代农业向高质化发展、农产品价值向多元化转型。全区已建成3.4万亩硒砂瓜绿色防控示范基地,“防伪溯源+直营体系+产业联盟”带动品牌溢价30%;设施蔬菜出口创汇突破500万美元,形成彩椒等6个亿元级单品;“沙坡头旱苹果”跻身中国果业百强,成功申报3件地理标志,加强知识产权保护。二是加快工业集群发展。健全产业转型升级政策体系,加快推进地方数据立法,实施“传统升级+产业集群”双轮驱动行动,推进三元中泰机器人开堵炉眼、新华钢铁有限公司余热发电等10个技改项目,引进力印(宁夏)智能板材等补链强链项目,加速形成互补耦合、循环发展的产业链体系,精细化工产业集群荣获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称号。依法完善资源开发与项目管理机制,统筹推进宁电投3GW光伏基地、瀚鹏年产200万台空调等项目建设,形成从材料研发、装备制造到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,构建“风光水火储一体化”发展格局。1-5月份,全区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3.5%,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.5%,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26.5%。三是塑造服务业发展优势。出台“坡好吃、坡好玩、坡好景、坡好眠、坡好礼、坡好行”全行业提标扩容创优26条扶持政策,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点项目建设,健全“全域融合+服务提质+品牌打造”产业链。鸣钟村、鸣沙村等网红村实现景村联动,金蛙美育、脚印中国、小小骑士等超级IP声名远播,全国啦啦操联赛等品牌赛事成功举办,“中卫有礼”城市品牌店成为消费新地标。
二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,净化特色产业发展生态。坚持将市场主体培育深度融入产业链发展,加强链主企业引进和培育,通过“链长+链主”“链主+联盟”协同机制,牵引中小企业“卡位入链”、融通发展,支撑产业链、供应链、价值链整体跃升。一是体系化呵护企业成长。落实全国统一市场准入负面清单,启动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行动,推动“非禁即入”。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,保障各类经营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、公平参与市场竞争。搭建“种子-瞪羚-领军”市场主体三级培育库,实施“小个专”“个转企”“小升规”“规做精”等培育工程,为7大重点产业量身制定差异化成长路线,遴选细分市场领域创新能力强的新赛道企业,构建创新型中小企业、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,累计新增规上企业7家,力争培育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2家。二是项目化支持企业创新。采取“顶层设计+需求征集”相结合的方式,精准挖掘契合产业关键技术需求的科技项目,引导企业积极申报自治区、中卫市科技项目16个,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及创新水平持续提升。用心提供贷款贴息指导服务,一对一指导银丰米业等34家科技型企业申报自治区科技金融补助项目,涉及企业实际付息1176.18万元,组织实施自治区县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示范项目27个,为卫农农业等21家科技型企业审批发放“宁科贷”4951万元。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财政后补助政策,组织普天瑞农等53家科技型企业申报企业研发开发费用财政后补助资金,持续缓解企业融资难、融资贵等突出问题。三是市场化提升招商实效。聚焦“地方所能、企业所需”,打出“专班服务+精准招商+要素保障”组合拳,加速市场主体培育和产业升级。深化闽宁协作,联合驻外办事处,采取以商招商、专班招商、委托招商,结合本地资源精准筛选重点区域及目标企业,分领域、分批次开展招商引资活动,成功签约项目5个,签约资金40.8亿元。建立健全招商项目专班服务、重点项目审批代办等制度,专班跟进、全程服务,在招前、招中、招后三大环节开辟快速审批通道,审批时限压缩40%,推动好项目、好企业在沙坡头区安营扎寨、蓬勃发展。
三、营造良好服务环境,强化特色产业发展保障。聚焦企业发展痛点难点,从助企纾困、金融滴灌、法治护航三大方面精准发力,以更优环境护航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。一是助企纾困通堵点。推行“领导包抓+专班服务”机制,对重点企业实施“一对一”帮扶,帮助三元中泰等6家停产企业及时复工复产,协助利安隆等7家企业申报自治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贷款贴息1143.19万元,帮助胜金水泥申请变更2#水泥熟料生产线错峰生产时间,保障低碳高效燃烧技术工程示范项目顺利推进。完善政府领导联系服务民营企业制度,依托“区长直通车”服务平台,累计受理夏华肉食品等17家企业19个问题,办结16个,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、为产业疏通堵点。二是金融滴灌增动能。发挥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作用,引导各商业银行针对企业融资需求量身定制“善营贷”“善新贷”等特色金融产品,累计为小微企业、个体工商户授信4061次,授信金额达43.26亿元,发放贷款30.3亿元,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针对奶产业价格走低、垄断加剧、融资受限等痛点精准把脉,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,协调辖区银行机构下调贷款利率、延长贷款周期,创新推出“原奶供应贷”等特色信贷产品,及时推送22家企业贷款需求,用金融“甘霖”帮助企业突破困境,助推产业“过冬迎春”。三是规范监管护权益。推行涉企执法“问卷监督”,整改检查频次过高等问题6类(重复检查、频次过多、检查内容不透明、检查过程不规范、检查走过场、该联合不联合),办理涉企行政执法投诉举报3件。提升法治服务,通过“法治体检”活动,共为22家民营企业、6家村集体合作社排查出各类法律风险25处,提出整改建议25条,提升企业依法经营意识和风险防控能力,为产业稳健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。
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